2012年10月1日星期一

蘇州平江路上


  我說,想到蘇州去看看。

  祖籍蘇州的朋友表情豐富地皺皺眉,說如今的蘇州不好看了,當年呀……。我明白的點點頭。

  當年的蘇州我也看過,現在全國過度發展,許多地方因此喪失了原來的味道,但我就是想去看看今昔有何不同。

  打從新聞系起,我常利用暑假寒假遍遊大江南北,國內許多地方都曾留下雪泥鴻爪,夢裏夢外,青歲月的美麗回憶都繞着祖國的名山大川轉呀轉。   

  始終是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山水與人物,都有着別一番的情意和體會,到北京登上萬里長城,會聯想到漢武盛世與匈奴之入侵;到南京中山陵,就思緒縱橫孫中山先生當年革命黨人的起義;到上海就會憶起其紙醉金迷的往昔……。

  於是在上海公幹,趁着空檔,也趁着高鐵之便利,乘了約四十分鐘火車來到蘇州。

  蘇州的名勝及園林勝景,虎丘網師園拙政園等,早年皆已到過,今番重來,想要尋回往日的寧靜適,怕是一份奢想吧!就以寒山寺為例,只見寺院內外皆人頭湧湧,未到寺門已覺紛擾襲人,再加上一些做小生意的,他們不停在那兒轉悠及招徠,老實說,寒山寺的鐘聲,真是今難勝昔!太多雜音了

  往年但覺到了此寺,一份恬淡出塵的詩意縈繞心頭,「姑蘇城外寒山寺」,就因在城外,環境與氣氛皆較為清靜散淡,再想像一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那番感受,倍覺那空靈的鐘聲震盪到心坎裡,特別的清澈,特別的發人省思。詩人在客船中想是思念家人,而我當年除了懷古外,也正處於思索人生的年齡。

  辭了寒山寺,就到平江路一走吧!從喧鬧的干將路東頭的北側走下來,就是平江老街。蘇州人說,「先有平江路,後有姑蘇城」。可見老街的悠久歷史,現時這街上仍是古時格局,河街並行,水陸相鄰,平江河不寬,但也足夠兩艘小船漫遊其中。

  在今日逐漸現代化的蘇州,難得尚能找到這一大片的淨土平江路是古城中最後保存着原來樣貌的街區,堪稱古城縮影。水巷人家、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甚至楊柳巷、曉風殘月皆可以在這兒遇上,而那些臨水窗戶、河中小船特別富有一份思古之幽情,令人聯想翩躚。

  想像也許幾百年前,那處可能是一座臨水的酒樓式茶館,客人踏舟而來,船靠石埠,拾級便進來小憩或用餐,別有一番詩情呢!

  白居易有一詩描述蘇州,詩云:「遠近高低寺間出,東南西北橋相望,水道脈分棹鱗次,閭棋布城冊方。」平江路上的人文風景正正與其描寫的相吻合呢!

  聽說平江路上有着許多名勝古,名人故宅、園林寺觀和千百年的古橋牌坊,順步在此漫遊,走在充滿歷史味道的長街與小巷,在在令人心情都帶着異樣的感覺。我們閑適的在此晃來晃去,看到的景象,好像某處古樸的大屋,又或攀滿老藤樹葉的宅門,細心看看招牌,竟就是書中所云的顧頡剛故居、清末狀元洪鈞故居等,一時腦袋兒就臆想起當年文人雅士,才子佳人、狀元爺等早已湮沒的如煙往事……

  回到現實的景況,平江路沿街兩側,都是帶著古意的小店,咖啡店、酒吧、小館、藝術品小店及時尚服飾店等,又把人從往昔扯回塵世的紛擾中。

  而我們在平江路上,最為愉悅的事情,除了順心順意漫遊水巷人家,在石橋上留影,或賴在河邊寫生外,還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書店和蘇州評彈表演。

  的天之城》書店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書店形式,它裏裏外外的設計及氛圍,彷彿也是自己所熟悉和曾夢見,抬了書就在木椅子坐下來,看呀看,不勝歡喜,他們還供應咖啡、奶茶及蛋糕等,又非常體貼,買咖啡竟有貓杯送。跟着開開心心的在貓空看了半天書,而最令人妒忌的是,這夢中的書店不是開在台南,不是在香港的上環,竟是在這處處歷史的蘇州水巷人家中。

  到了掌燈時分,到書店外邊晃悠,竟又有另一番風景,隔壁人家,他們或許是下班回來,或許是已吃過晚飯,就都在那水巷邊或話家常,或下棋,或做作業,對喜歡平江路的遊客,更是份外親切。又由於兩街夾河的水巷,河道兩邊都是小街,就是夜色漸濃,在異地的星空下,只覺水巷幽幽,書香與人情味皆濃得化不開。

  書店要關門了,我們戀戀不捨,打算翌日再訪。這邊廂離開了,向前再走,竟有叮叮咚咚的妙曼樂音自不遠處飄送而來,難道是聞名的蘇州評彈?

  對!跨過石橋,另一邊臨水的庭院深深裏,竟是一處可欣賞蘇州評彈表演的茶館,滿心歡喜的走進去,坐下來。才驚覺觀眾極少,連我們在內,也只有兩枱客,而表演的都是名家,席中還加配上點茶,極富蘇州風情,遙想舊日也曾在劇院等欣賞過評彈,但來到蘇州,不聽評彈怎成話,遇上了,真好

  北京奧運那年,也曾連續幾天跑去北京南鑼鼓巷的「小新的店」喝咖啡、看書報去,那兒同樣由古老街巷的胡同變身,在京城裏出現,份外清新可喜。但願這些歷史老街在發展上仍能保持往日特色,不讓商業元素過度蓋過歲月和歷史遺留下來的風韻和情味。




































  .此文初載於2012年6月的《明報月刊》

沒有留言: